消保课堂 | 爱护个人信用 勿信非法中介“征信修复”

时间:2022-03-16

    一、案情简介

2022年2月,某银行信用卡持卡人张某因有20余笔信用卡逾期,产生了不良征信记录,张某因此无法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。为消除不良记录,张某通过网上广告所示联系方式,很快就和所谓的“征信修复”中介搭上线,委托中介代为处理征信。张某按要求支付佣金16800元后,中介郑某立即让胡某等人伪造了公安局的相关公文,接着在中介陪同下,张某来到某银行信用卡部意通过提交伪造公文来消除不良记录。但被银行员工很快识破并报警,警方现场查获了伪造的3张公安机关公文,并对中介所在住处进行搜查,查获大量假公章,依法对胡某、郑某等人进行了的法律制裁。

二、案例分析

我国居民短期消费债务占比突出的背景下,帮人“逃债”、“代理投诉”、“征信修复”等成了一门生意。借着消费者对个人征信记录越来越重视的程度,这类“中介”乘机打着各类幌子,将更多债务人推向更深的债务泥潭。他们通常以律师律所、财务顾问、咨询公司,这些不具备法律执业资格、对法律条文都经常引用错误的“代理维权”的专职团伙,为债务人量身打造贫困证明、病历等还款能力缺失的证明,提供统一的投诉模板、使用统一的投诉话术,怂恿或代理债务人向金融机构或监管部门投诉。消费者想通过维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,但却不知道如果理性合法维权,同时听信了网上此类中介的谗言,才造就如今有这类产业的诞生。

三、防范建议

“专业消除个人不良信用记录,电话……”不少市民的手机可能都收到过这类信息。而《征信业管理条例》规定,征信机构对个人不良信息的保存期限,自不良行为或者事件终止之日起为5年;超过5年的,应当予以删除。在不良信息保存期限内,信息主体可以对不良信息作出说明,征信机构应当予以记载。个人征信记录的管理和查询都是央行在统一管理,居民的个人信用记录是在央行的个人征信系统里保存的,根本不可能被人为修改的,那些拿钱改信用记录的歪门邪道是不可取的,都是骗局。

一是花钱要理性,不要让个人贷变成“烧钱贷”。要树立正确消费观,对自身经济承受能力做出正确判断,量入为出、理性借贷。不要忽视自身的实际收入水平,不计后果、盲目借贷,否则一旦资金吃紧,就容易陷入“黑中介”贷款的圈套。

二是借钱要正规,不要把“李鬼”当成“李逵”。消费者可以通过“三看”辨别金融机构是否正规:一看联系方式与经营场所,正规金融机构会有固定的经营场所和联系方式,不会只有一个简单的贷款网站,更不会只有一个 QQ 号或一串手机号码;二看前期费用和贷款利率,“无门槛、低利息”的贷款产品是不符合市场规律的;三看受理区域与营业执照,正规金融机构会在当地工商部门注册,借款人可以登录当地工商部门网站是否已经注册。

三是维权要理智,不要让中介贷变成“中介害”。如果不幸陷入“黑中介”贷款陷阱,要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,寻求正确维权渠道。消费者应保留相关证据,及时报案。